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乃世紀之交新興本科院校,2000年8月經國家教育部批準設立,由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軍威文化傳播集團合作辦學。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坐落于武昌南湖,與眾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比鄰。現占地面積800余畝,建筑總面積34.6萬平米。現代教學與生活設施體系完善,計算機中心、語音中心、體育館、鐘樓、自主學習中心等樓群端寧恢弘,井然別致。教室、學生公寓均配置多媒體、空調、寬帶網、電話等設施,師生擁有便利、舒適的環境及寬松自由信息化空間。校園林秀花香、環境幽雅,綠化率達58%以上。
目前在校生規模1.3萬余人。教職工近千人,其中專任教師603人。具有高級以上職稱教師168人,具有碩士、博士學位教師410人。現設有信息科學與工程、機電與自動化、城市建設、外語、經濟管理、新聞與法學、藝術設計等七個院系,及基礎科學部、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部等。36個本科專業分布于信息、機電、土木、經管、文法、藝術等六類學科中。建有數控、光信息、通信、網絡、新聞傳播和模擬法庭等46個基礎及專業實驗室,首設中國大陸臺資企業人才培養基地。圖書館中文紙本圖書108.86萬冊,數字資源量186133GB。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施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校——院系兩級管理體制、教職工全員聘任制、財務預決算制、學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等制度。構建有整套適合自身特點的教學與學生管理制度,為貫徹執行國家教育方針,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完善辦學經費投入機制,推進學校建設發展,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制度保障。
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勵志創新改革,堅持“辦好大眾化高等教育,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辦學宗旨,以力求特色發展為主軸,積極探索與構建“夯實理論基礎,強化實踐環節,突出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凝練“注重養成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強化實踐創新”的辦學特色。學校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行為規范、職業素養的基礎上,注重學生正確價值觀培養,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和學生創新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國際化辦學,引進國際優秀大學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模式,通過聯合辦學、聯辦課程、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
截至2013年7月,學校為國家和社會共輸送3.9余萬名畢業生,畢業生質量廣獲社會和用人單位認可,就業率一直保持88 %以上,部分工科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95%。其中近千人被國家外交部、水利部和省市機關錄用為公務員。
迄今已有2400余人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香港、美、德、加、澳、日等高校錄取為碩士研究生。在全國數學建模競賽、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演講大賽、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機器人大賽、電子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國家和省級大賽中,近900人次屢獲殊榮,其中20人次獲國家級競賽一等獎,40余人次獲省級競賽一等獎。在素有“中國第一考”的國家司法考試中,法學專業學生經年一次性通過率超越40%,逾全國高校通過率20%標準。
新世紀賦予教育發展以濃烈而鮮明的創新色彩。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應教育改革開放之運而生,得教育改革開放之惠而長,順教育改革開放之勢而強。砥礪13載,學校迭膺“信用合格”“美譽學校”殊榮,屢屢躋身于全國“綜合實力百強”“中國民辦高校畢業生競爭力調查十佳樣本院校”“全國最佳獨立學院”“中國食品安全示范單位”“中國教育報優秀宣傳院校”、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雙A”等教育改革尖兵行列。
2006至2014年,學校連續九屆蟬聯中國一流獨立學院(五星級應用型大學)排行榜首。2011年,學校榮登《中國兩岸四地教育排行榜》,并居“中國五星級民辦大學”之首。此后數年再拔中國五星級民辦大學頭籌,且獲“中國兩岸四地最佳私立(民辦)大學”美譽。
歷史從這里走過。20世紀初葉,國共兩黨創辦的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即落址于此。1927年春,國民革命浪潮由珠江流域席卷至長江流域,伴隨國民政府遷都武漢,該校正式更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時稱“第二黃埔”。惲代英、李達、項英、李富春、陳毅、徐向前、鄧演達、張治中、郭沫若、沈雁冰(茅盾)等均在此弘文勵教。作為培育近代國民革命先鋒的“中國將帥搖籃”,該校盛世雄風曾開辦黃埔第六期至第八期。同時,首開先河招募中國第一代女兵、第一批女軍校學員共計213人。眾多青衿許國的英才俊彥,如羅瑞卿、許光達、陳伯鈞、程子華、鄧萍、劉型、趙一曼、危拱之、胡筠(女,湖南平江起義領導人)、游曦(廣州起義唯一女兵班長)、張瑞華(聶榮臻元帥夫人)、周月華、黃杰(徐向前元帥夫人)、宋倚云(楊虎城秘書)、陳寶倉、臧克家、謝冰瑩(左聯作家女杰)等均在此風云際會,成為閃耀中華民族世紀星河的杰出人才。這片叱咤風云的古老土地,將繼續延續不滅的傳說,勾勒出現代大學文化的符號與坐標。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將繼續擔當教育的責任和道義,以創新精神凜然自賦,以不盡的跨越叩響時代的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