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
1.C(lěi)
2.A(名:說出)
3.(1)外貌描寫
(2)環境描寫
(3)心理描寫
(4)行為描寫
4.C(菲利普夫婦為小說的主人公)
【研習文本】
一、整體把握
1.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稱呼的變化是隨著于勒身份和地位的變化而變化的。富有時于勒就是好心人,有辦法的人,貧窮潦倒時就是個流氓,稱呼的變化反映了菲利普夫婦嫌貧愛富、自私冷酷的性格特點。
2.因為于勒寫信說他賺了錢想補償家里,這讓家里人感覺很高興,覺得只要于勒回來就可以改變他們的經濟狀況,幫助他們擺脫生活的困窘,所以于勒會成為全家唯 一的希望。
3.此題屬開放性的題目,對于勒的分析只要不與課文相悖,能言之成理即可。
4.此題屬開放性的題目,對菲利普夫婦的分析只要依據課文及時代背景,能言之成理即可。
二、片段研讀
1.母親是在確認那水手是于勒時,由希望到失望,怕于勒拖累。母親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
2.對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對父母六親不認的困惑不滿。
3.兩人的不同表現,一方面表現出“我”(若瑟夫)作為孩子的單純、善良和富于同情心,另一方面也反襯出“母親”的自私、冷酷、勢利和刻薄。
4.此處的環境描寫在結構上與上文乘船旅行時看到大海的美麗景色相呼應, 并形成對比;在內容上襯托了菲利普夫婦一家因船上遇到窮困潦倒的于勒,希望改變家庭狀況的愿望破滅后內心沮喪、絕望的心情。與開始旅行的歡快心情形成對比。
【拓展閱讀】
1.“這”指的是:“我”握住乞丐的臟手,說:“請勿見怪……”,給他一份精神上的慰勉和關切。
【文化傳承】
1.(1)崇尚明察的意思,就是任用德才兼備的賢人。
(2)當代的學者,很多人與郢書燕說類似。
2.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燕相大智若愚,他巧解“舉燭”之意,以此諷諫燕王,使燕國得到大治。(或燕相大愚若智,他自恃身份,胡亂解讀,告訴燕王使燕國得到
大治。)
譯文:
楚國的郢都有一個人要寫信送給燕國的相國,黑夜寫,因為照明的火炬不亮,對拿火炬的侍者說:“舉燭!”而把信誤寫為“舉燭”。“舉燭”根本就不是他要表達
的意思。燕國的相國收到信很高興,說:“舉燭就是崇尚明察,崇尚明察的意思,就是任用德才兼備的賢人。”燕國的相國向燕王陳述了“舉燭”的意思,燕王很高興地接受了燕相的意見,因此燕國治理得很好。 燕國是治理好了,可“舉燭”不是郢都人寫信的本來意思。當代的學者,很多人與郢書燕說類似。